close




Sharon M. Draper◎著 /  趙映雪 ◎譯 / 博識圖書出版       


 


這天,玫樂娣一邊聽著紫色古典樂,一邊用一根大拇指費力敲著鍵盤,完成老師交代的自傳作業。


開頭有小一段文字是這樣……


一直以來,文字如同片片雪花繞著我打轉-


每個字都優美精緻、與眾不同;每個字都完整地在我手中融化。


然而,這些文字和意義只能堆積在我的腦海。


我不曾開口說出一個字。而現在,我差不多十一歲了。


女主角玫樂娣是一位很特別的女孩,具有聽見顏色的超能力。貝多芬的古典交響樂是蔚藍色,聞起來像新油彩。伍迪.賀曼的爵士樂是帶有潮濕塵味的金黃色。最愛的鄉村樂曲則如蜜糖般甜美濃烈。除此之外,還擁有一顆無敵金頭腦,配備只進不出的超容量記憶庫。玫樂娣比任何人都了解文字的力量,渴望跟人分享所有生命感動卻不能如願。因為她的身體就像是少了螺絲的短路機器人,頭沒能鎖緊、一眼鬥雞、口水開關故障、四肢老是不自主抽動,最慘的是不能說話及走路,生活起居完全無法自理。開朗活潑、嗜書愛樂的玫樂娣希望交朋友,但往往還沒機會展現迷人的酒渦笑容前,大多數人們一看到秀斗機器人,不是投以異樣眼光、歧視,要不就直接把她當空氣,甚至沒發現她的金色小耳環。


 


【聽見顏色的女孩】是腦性痲痺患者玫樂娣的故事。談到腦性麻痺,腦中最先浮現的是不向命運低頭的 黃乃輝 先生與用畫筆彩繪亮麗人生的黃美廉博士,先後讀過他們倆的故事,也陸續看過其他腦麻患者的記錄片,約略明白腦麻患者本身及家人在成長及教養陪伴過程的艱辛及難處,但大多是以成年患者或是第三者的視野出發,印象中這是第一次直達11歲病童的內心世界,透過玫樂娣的眼睛看世界,讓我看到了不同於以往的深刻風景。有些人會誤把腦麻跟智損劃上等號,事實上並非每位腦麻患者都是智能不足,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是沒有學習障礙的,玫樂娣即是其中一例。一般人誤解可以理解,但讓我訝異的是即便在醫學如此先進的美國,專業醫師竟然也只透過簡單的認知圖表就判定玫樂娣是重度智障,所幸媽媽深知女兒的超能力,堅持讓她接受常規教育,但相信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這般幸運,實不敢想有多少腦麻孩子因為醫師誤判而喪失受教權,或者在特教班裡遇到另一個 畢勒絲 老師,被當成智障不斷重覆基礎教育。


 


玫樂娣在五年級時參與了「融合教育」,學校還安排了專屬的助理員,隨身協助參與課程。國內這幾年也積極推動融合教育,期望讓一般生及特殊生可以藉由增加互動的機會,學習接納及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很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但就個人經驗所及,並非每個擔任普 通班的 老師都具備特教專業,再加上缺乏支援體系,往往不能應付突發狀況,坦白說在現行融合體制中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下,能不能真正達到適性教學,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平等及完善照顧,是一般生及特殊家長共同擔憂的。


 


玫樂娣說:「每個人都不完美。我很慶幸我不完美的地方是肢體,而不是心靈。」這句話讓我想起黃美博士曾經在面對台下學生提問怎麼看自己時,大方回答「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現實生活中的 黃 博士及虛構世界的玫樂娣,熱愛生命及正向樂觀的人生觀令人動容值得學習。誠如玫樂娣所言,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完美的人,一般人往往只看到別人外表的不完美,看不到自己內心的缺陷,玫樂娣讓我們看到生命的真正價值取決於心靈,而非完美的外表。閱讀這本書讓我有滿滿的感動,也有很大的省思,好比我們對特殊孩童的就學環境及無障礙空間有很大進步空間,又或者有時候我們面對殘障病童及家屬,會因為考量對方感受,不知如何表達關心所幸裝作沒看到,玫樂娣讓我們明白視而不見其實是另一種無形傷害。還有一點是我未曾想過的,那就是腦麻病童的尖叫聲代表的意義。


 


在【聽見顏色的女孩】一書裡,玫樂娣用開朗輕快的語調述說自己身為腦麻患者的心路歷程,相信那也是很多特殊孩子及家屬的共同心聲,我猜想腦麻病童都會想要有一台跟玫樂娣一樣的語言機吧,那感覺比溝通筆更方便跟世界對話。衷心希望每個人都能看看這本書,真正認知到這世界不存在完美,每個人都該接納自己及尊重他人的不完美,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能包容的孩子,只有無法敞開心房的我們!也希望出版社可以考慮出版有聲書,讓無法自行看書的病童也能透過聲音跟玫樂娣交心,肯定會在心底猛點頭,知道有人跟自己一樣的感覺很棒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