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佳苗 著 / 丁世佳 ◎譯 / 時報出版
習慣在車裡放本書用以打發在校門口等待孩子下課的短暫時光,這天出門前發現了收件人是自己名字的郵件,來不及拆開便隨手帶上了。午後四點太陽依舊賣力放送熱情,到達家長接送區時只見校門口一片冷清。 停好車子正欲拿起書閱讀時,眼光撇見了那個郵件,猜想是試讀本或是新書,索性拆開來。只見素色的背景裡一組簡單的課桌椅,白底黑字大大的<告白>二字,第一眼就被這簡潔俐落的書封設計給吸引住了,隨手翻了一下, 總共六個章節,<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傳道者>,猜想是六個關於純愛的告白短篇吧!
開始閱讀後不知道過了多久,感覺肩膀被碰觸了一下猛然抬起頭發現孩子已經來到身旁了,驚訝自己竟然沒聽到學童陸續走出校園此起彼落的嘻笑聲,完完全全被書中文字所吸引。有點捨不得收起書,回家後一顆心彷彿夾在書裡出不來,好想趕快回到書裡去。隔天適逢周末,沒有出遊的計畫,於是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了這部小說。小說並不如原先猜的浪漫純愛,而是關於校園犯罪。故事主軸其實並不複雜,就如同書封跟書名般,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延伸的張力跟感染力卻是無窮無盡。閱畢你絕對不會想一個人獨享這個故事,當然也不會輕易忘掉這個故事,它將會一直一直盤旋在你心裡久久不散。故事就從死了一個四歲小女生開始.....
一位中學女老師的四歲女兒某日被發現溺斃於學校泳池內,警方很快以意外死亡結案。慟失愛女的老師無意間發現這並不是一起單純的校園意外,而加害者正是班上學生。基於老師保護學生的職責,女老師不打算請警方重新調查,然而站在母親的立場,她決定用自己的方法為女兒復仇。就在結業式當天,即將離職的女老師當著全班告白整個意外的真相,並透露自己的復仇計畫- 在兇手先前喝過的牛奶裡混入了愛滋患者的血液,故事就從老師的離別贈禮開始引爆。
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因為角色定位,視野角度,主觀想法的不同會讓同一件事情呈現多面性,甚至出現偏差性。 在<告白>一書裡作者讓嫌疑犯學生,嫌疑犯家屬,班上女同學,被害人家屬陸續出場,站在自己的角色定位說出自己的想法,做法,及對整件事情的看法,也剖析別人的行為。透過一篇篇的主觀告白讓讀者拼湊出事實的真相,並抛出更多相關校園安全,親子相處,師生相處等令人省思的問題。
一個職業婦女在工作與家人間無法取得平衡的無奈,女兒與學生孰輕孰重;老師面對來自社會、家長、學生的教學阻力及無力感,家長對老師教學過度干預及身份認同,學生濫用老師的信賴挾怨報復;學生集體霸凌事件引生的校園安全問題;家長的過度寵愛、社會的縱容及傳播媒體不負責的態度造成學子的錯誤價值認知;一個因為極度渴望母愛而犯下殺機的孩子;一個愛母親,為了達到母親期望,博取母親歡心的小孩;因為過度保護孩子,卻帶給孩子沉重壓力又不忍孩子因為犯錯遭到法律制裁與社會鄙視而弒子的母親;當角色無法同時兼顧,法律與倫理互相衝突時該如何抉擇;誰又該為孩子犯下的錯負全責;少年法真能讓犯錯學生改過重生或只是法律的保護傘?社會對愛滋病患的不公平待遇及觀感等。
閱讀<告白>是一個很奇特的經驗,當你閱讀完第一個人的告白時,自然而然會認同並相信真相就是這麼一回事。然而隨著第二個人的告白後,又會推翻先前認定,「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喔!」。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入"先入為主" 的陷阱裡釐清了犯罪動機,始發現原來出發點都是為了愛,「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愛的本質無罪,但對愛的錯誤認知及層層有如連環套的主觀誤解、無知埋下了無可挽回的悲劇種子。
在聽完所有人的告白後,老實說我無意也無能當個仲裁者去評論誰對誰錯,不同的角色定位讓我無法維持中立。但我想作者的原意也不是要讀者去選邊站,而是希望透過小說去反思家庭、社會、學校對孩子教育缺一不可,而母愛更是孕育孩子健全人格的根基。
看著孩子掛著陽光般燦爛的臉龐魚貫走出校門,不禁又想起<告白>,如果這場告白秀早一點登場,結局是否就會重新改寫?聽完自己跟別人的告白後,是否會因為自己的主觀認定成為間接的加害者而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我暗自思忖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