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謹以此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媽媽 ~~~~


我的媽媽有一手好廚藝,不管是家常小菜、中西式點心、宴客大菜通通難不倒!最讓我佩服的是初次品嚐的新菜色,回家後媽媽立刻就能依樣畫葫蘆端出山寨版,而且口味保證不輸給正版。這可不是老王賣瓜,只要上過我家餐桌的,無不被媽媽的私房菜一一收服,讚不絕口。小時候我老愛跟著媽媽在廚房團團轉,媽媽的手沒停過,一會洗菜,一會切菜,不時還得翻鍋鏟。媽媽好忙,我也好忙,忙著聞菜香,忙著跟媽媽聊天,還忙著偷吃菜,就是沒忙著學功夫。直到結婚後自己升格當廚娘,媽媽的好手藝充其量只學到了點皮毛,不會包粽子,只會幫忙洗粽葉、敲扁魚、嘴裡咬著縫衣線切半鹹蛋黃。





偶爾會收看料理節目,相對於大廚教大菜我更愛觀眾上菜,瞧瞧各家的私房菜,聽聽關於那道菜的故事。拿到<島嶼的餐桌>時,立刻被書封上的紅白甜湯圓給吸引,想起孩童時每每姐妹圍著大圓桌跟著媽媽一起搓湯圓,說是搓湯圓其實更像是玩湯圓,媽媽說湯圓要搓得一樣大小才好看。媽媽的湯圓排排站整齊畫一,我們的卻是大小形狀不一,活像是一隊老弱殘兵。湯圓上桌時姐妹互推最醜的湯圓一定不是自己的成果,甜甜的湯圓加上脆脆的花生米,是我對湯圓甜甜的回憶。迫不急待繼續往下看,隨著作者陳淑華陸續端出36道菜,我的思緒不時掉進回憶裡,飄出一道道屬於媽媽的菜香,回到那有著最親愛的爸爸媽媽跟六個孩子的餐桌上。



  陳淑華      /   遠流出版


娘家跟婆家的飲食習慣不同,很多料理作法不同,就連菜色名稱也不盡相同。在娘家,豬油蒜末拌麵線是老爸的最愛,還沒上桌光聞味道就讓人口水直流。在婆家,卻是在麵線上灑細砂糖,第一次吃到甜麵線還真是不習慣。我愛吃媽媽的「飯湯」,有碎魚肉、肉絲、筍絲、紅蘿蔔絲、芹菜末、油蔥酥等等,有點類似海鮮粥,不過因為米飯是最後才下鍋的,滾了就熄火,飯的Q度介於粥跟白米飯之間,軟硬適中好口感,沒想到先生竟然沒吃過。在南部小吃攤裡隨處可見白裡透紅的「粉腸」,配上嫩薑絲沾上醬油膏,真是人間美味,沒想到先生還是沒吃過,就連市場也找不到,害我只能等回娘家才能解解饞。從小到大我叫肉躁為「肉鼓仔」,到了婆家卻成「肉丸仔」,看到作者提到小時候她們也叫「肉鼓仔」,我興奮的跑去跟先生臭屁,喂~ 誰說只有我們家叫「肉鼓仔」!媽媽的肉鼓仔半瘦半肥,蒜香,醬香、油蔥香再加上提味的胡椒,拌上白飯,不吃個二碗絕對不過癮。媽媽的肉鼓仔還會加上特製魯蛋,那可不是阿婆的老魯蛋,是黃金魯蛋,咬開醬色的蛋白流出金黃色半熟蛋黃,喔~ 喔~大大的滿足!要吃蛋手腳得快點,通通一上桌就被搶光光了!



紅燒獅子頭、白菜魯、紅燒豬腳、炒米粉、鹹湯圓、笳苳雞、牛肉麵、粽子、苦瓜封、酸菜鴨肉湯、味增醃菜頭媽媽的拿手菜數也數不完。我很喜歡其中一道醃鳯梨煮魚骨,魚的鮮味跟醃鳯梨簡直是絕配!我曾經煮給媽媽嚐過,得到了媽媽的肯定,我簡直樂翻了!書裡還提到春捲裡面包烏魚子,我大叫一聲又跑去跟先生獻寶,你看~你看~ 誰說只有我家春捲有烏魚子。記得有一回同先生討論春捲的料,聽到我說烏魚子,先生直呼不可思議,那也太高級了吧!後來才知道原來在婆家,烏魚子是去參加喜宴才會吃到的高檔貨,婆婆甚至不知道如何料理烏魚子。那一年圍爐還是新嫁娘的我將媽媽送得烏魚子煎得二面金黃,最後才灑點鍋邊酒,切片配上青蒜盛上桌,那是我到婆家端出的第一道菜。講到烏魚子,不免又讓我想到媽媽的手路菜-烏魚鰾,白嫩如豆腐的烏魚鰾配上青蒜、醬油一起煮,嚐一口滋味永難忘!



媽媽的鹹湯圓QQ的外皮包覆著由絞肉、扁魚酥、胡椒、蝦米、冬菜等等組成的內餡,配上大骨熬成的湯頭及茼蒿,不只擄獲了全家人的胃,就連平常討厭吃湯圓的友人也被媽媽收服了,從此愛上媽媽的鹹湯圓。



在娘家,我們不叫「雞捲」,叫「ㄍㄣ ㄚ˙」這也是媽媽的招牌菜之一。這道跟鹹湯圓先前在格子裡曾經介紹過,不過因為這二道是目前為止我曾拍下的媽媽私房菜,所以還是決定再寫寫。媽媽的「ㄍㄣㄚ˙」有蝦仁跟豬肉兩種口味,將魚漿、芋薺、蔥末等材料充份攪拌混合,最後再用「網西」當外皮包住餡料。




 



新手廚娘拿起鍋鏟靠的不是食譜,憑得是站在娘家廚房當二廚及對媽媽味道的記憶,每每想著媽媽會如何配菜、如何調味。我超愛吃媽媽的炒米粉,自己試了好幾回總炒不出媽媽的味道,有一回我又嘗試,果真讓我炒出記憶中的媽媽米粉,當下的心情真的只有「感動」兩字可以形容,不過那也是唯一的一次。講到媽媽的私房菜,話匣子停不了,礙於篇幅最後獻上一道媽媽的油粕仔料理,油籽仔與蔭鼓仔的絕妙組合,超級好下飯!還有~ 這道菜從一開始的炸油粕仔到上桌可都是我親手完成的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