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珍‧賽佛博士 Jeanne Safer, Ph.D.◎ 作者  /  謝靜雯  ◎譯 / 大塊出版


 


乍看「失去父母,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這段文字,雖然不是很明確知道作者的意圖,但隱約可以猜到些許。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面對死亡我們勢必會失去些什麼,或從中領悟到些什麼,不管得到或失去都是一種成長。但是說中年喪親可能會是這輩子收穫最豐富的經歷,甚至把父母死亡當成一種自我改造,釋放心靈,豐富人生的死亡贈禮,作者如此顛覆傳統禮教的說法,在閱讀之初果真令人不解又震驚。


 


作者珍‧賽佛博士是資深心理治療師,本身也接受多年的心理治療,在高齡母親過世後,嘗試用客觀的角度重新去建構母親的生命故事及人格特質,釐清及修正母女關係,最後列出心裡盤點清單,選擇性的保留母親傳承給她的心靈資產,換轉成正向的能量,即所謂死亡帶來的益處。在親身經歷過死亡益處後,珍更陸續訪談了六十位同樣中年喪親的男女,從他們口中發現父母過世確實會給子女帶來身體、心理與精神等等的重大改變,比如在獨裁的父親過世後,終於找到理想伴侶;父親的猝死從而體認到健康的重要性並改變生活習慣;過度自我、貪求無厭的母親過世後始找到自己的舞台;為了與父親唱反調,勉強接受不快樂的婚姻,直到父親死亡才真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等等,更證實死亡益處的論點。


 


這是一本探討死亡權利的書,它並非虛擬小說,而是真人實例。作者珍記錄自己如何走出喪母之慟並蛻變的心路歷程,並集結不同個案的生命故事加以佐證。珍認為從父母的死亡當中獲益,與傷慟、失喪並不衝突。面對父母死亡,哀悼是先決條件,但除了被動地承受哀慟外,子女可以透過有意識,有條理的過程,讓自己真正面對死亡並從中獲得深刻見解,重新評估自己與過世父母、本身及及外在世界的關係。針對該如何追求死亡益處,作者也提出具體步驟


1 建構父母的生命故事,盡量保持客觀;把它寫下來。


2 盤點細數父母的人格特質,精密地分析,決定哪些要保留、哪些該捨棄。


3 尋求有助於你發掘死亡益處的人與事,來支持你打算進行的改變。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死亡對我而言從來就不是個禁忌話題,以往所閱讀探討死亡的書籍,都是教人如何面對死亡,包括自己及親人,如何擺脫哀慟,走出死亡幽谷。然而珍卻告訴我們一個前所未有的死亡概念,書中的個案有著共同的特點,包括珍自己,均是中年喪親,且個案父母都有著強烈的自我特質,帶給子女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對個案而言,父母的死亡彷佛是解除魔咒,得以解脫。與其說是死亡提供了子女全新的視角,我倒覺得父母在世時,來自雙方的力量,互相拉扯牽制,讓親子關係變成一條緊繃的隱形臍帶,面對壓力有人選擇全力抗爭,有人認命接受,也有人選擇逃避。失去父母時,因為少了來自父母那端的反彈,子女較容易循線進入父母的生命,用客觀同理心去看待父母,用理性平和的心情打開親子死結。誠如作者所言,人生與個性最終會如何成形,很大程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也許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決定要如何處置傳承自父母的人格特質。而我以為這些所謂從死亡出發的和解、蛻變、釋放、創新,並不一定非得經由死亡大門而獲得。有共同經歷的讀者可以從死亡的益處》一書中得到共鳴、啟發進而獲益,而父母幸運在世的讀者,更應該把握當下,愛要及時,和解也該及時,隨時盤點心理清單,與自己對談,適時修補親子關係,找到自我,那才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