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伍德拉芙(Nancy Woodruff)/ 楊雅婷 譯 / 行人出版
這是一則關於外遇的故事,不是大老婆含淚控訴小三無恥、先生不忠,而是一名深愛妻子的男子自述妻子離開自己的真相,一個幸褔美滿的五口之家如何走到殘缺不全的悲慘故事。
40歲的喬琪曾是熱愛舞台的演員,婚後轉而將熱情投注家庭,成天繞著三個幼兒及瑣碎家事打轉,身心俱疲,直到先生彼得工作升遷,舉家從曼哈頓搬到倫敦。在英國,三個孩子入境隨俗進入幼稚園就讀,家務有勞管家。得已重新擁有個人時間的喬琪,於是興起重回舞台的念頭,也順利爭取到夢寐以求的角色,飾演十八世紀英國活躍於舞台上的戲劇名伶朵拉‧喬登,英王威廉四世的著名情婦,也是十三名私生子的母親。
喬琪很快找回熟悉的舞台感覺,憑著精湛的演技及亮麗的外型,成功演活了喬登夫人,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也讓自己重拾往日自信及快樂。觀眾熱情的掌聲並沒有讓喬琪遺忘母職,她希望能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最完整的母愛,然而忙碌的演出工作往往讓她分身乏術,家庭因而陷入一片混亂。在詮釋喬登夫人的過程中,喬琪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投射,她們都想把分秒用在孩子身上,又同時擁有充實人生的舞台,在家庭、事業及愛情之間掙扎。當她愈深入喬登夫人的世界愈發執迷於這個角色,終致無法自拔,一腳踩進婚姻禁區,引爆了無可挽回的家庭悲劇。
「一旦你放棄人生的夢想,你也就放棄了自己最精髓的那部分。就某種意義來說,你永遠不會復原,然而你會從殘骸中存活下來,別無選擇,只能重新開始。」
【妻子離開我的理由】以男性的角度書寫,透過彼得感性的口吻,從倆人相遇相戀到共組家庭承擔親職談起,忠實還原悲劇的始末,細膩刻畫出一個女人同時扮演多重角色的內心衝突。一個女人放棄所愛的工作回歸家庭,即便擁有幸褔家庭,並不表示內心不渴望另一個人生舞台,尤其是成天照顧稚兒的母親,更需要一個喘息的空間,彼得用「宛如監禁於高塔的長髮公主」形容無法自由行動的全職主婦生活好傳神。然而職業婦女要同時圓滿家庭及成就事業更是大不易,勢必有所取捨。看到小連恩問媽媽:『哪個比較重要更多? 是妳的小孩還是愚蠢的老喬登夫人? 』心跟著揪了一下,想起當年猶豫要不要退出職場時,孩子雖然還不會開口說話,但類似的問句反覆在內心自問。
「當你年紀漸長,你會把那些失望放在心底發酵,因為將之釋放太令人痛苦,尤其是對那個最愛你的人。」
在婚姻關係裡,外遇絕對不是空前也不會是絕後,沒有人可以肯定的說不會在自家上演,即便有太多前例可供參考借鏡,但最終還是得自己決定結局。在我的認知裡,外遇就是違背婚姻信仰不道德的差勁行為,任何冠堂皇的理由都不能將之合理化,但我也不認為外遇就是婚姻唯一死刑,尤其是牽扯到無辜孩子,更不該讓情緒主導一切,遺憾的是彼得選擇了最壞的方式,相信任何一位女性讀者都能理解及接受喬琪最後選擇離開的理由。乍看之下引發這場家庭悲劇的導火線是外遇,但我思忖真正的始作俑者是視而不見的婚姻問題,一個隨著婚齡經常被忽略的婚姻危機。
「有時你之所以沒辦法談,是因為向一個愛你勝過一切的人揭開自己的傷口,其實也是一種傷害他的方式。某種共謀關係在婚姻中逐漸增長,就像你為了寬恕自己的過錯,為了放自己一馬,而與自己達成的協議一般。然而,你在這樣的寛恕中所失去的事物,同樣貴重無比。」
當然除非是當事人,旁人很難看清婚姻的全貌,無從也無權定奪對錯,從字裡行間可以深刻感受彼得對妻子的愛慕及包容、對家庭的付出,但也不難發現話題大多侷促於家事、孩子身上等,夫妻之間甚少有心靈互動,情感彈性疲乏讓彼此不再樂於分享沮喪困頓及歡樂得意。當然我們無權要求彼得得對背叛婚姻的妻子不離不棄,但不管是彼得決定放自己一馬或者委曲求全,都不該是兩敗俱傷的悲慘結局,付出的代價著實太大了。至於喬琪,成功為喬登夫人重寫完美結局,最後那一幕就連身為讀者的我,彷若置身舞台下方深受感動,但我想問的是贏得了全世界的掌聲,卻賠上了自己的人生,值得嗎?
【妻子離開我的理由】讓我們明白看到外遇如何瓦解一個幸褔家庭,傷其每個家庭成員。面對情感問題時,憤怒淹過理智時引發的致命結局,沒有灑狗血的橋段,著重在深層的內心獨白,是一部很能引起為人父母的讀者共鳴,發人深省的作品。婚姻不該是為所欲為,為人父母者都該跟著彼得捫心自問「為什麼我們要生這些小孩呢?我們究竟以為自己能夠給他們什麼?」不管任時候,當你闔起生命的舊章節,開始生活的新頁時,不要忘了回頭看看你所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