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霍格(Peter Høeg) ◎著 / 柯乃瑜、陳錦慧 譯 / 商周出版
從英卓達尚的作品集、拉森的千禧系列,到 尤‧奈斯博 的「奧斯陸三部曲」,北歐犯罪小說深沉冷冽及強烈疏離感的獨特風格,每每令人驚豔留下深刻印象,也逐步顛覆我對北歐諸國既有的看法。《雪中第六感》是北歐四大的犯罪小說家之一彼得‧霍格的第二部作品,暢銷全球長達20年,被封為北歐犯罪小說經典。
故事從攝氏零下十八度悲傷的雪中葬禮拉起序幕。女主角史蜜拉37歲未婚,個性孤僻嗆辣,是冰雪專家,熱愛冰雪與數學更甚於情感。鄰居六歲的單親男孩以賽亞,因為酒鬼母親疏於照料跟孤兒沒兩樣。同樣來自格陵蘭、擁抱孤獨且不怕獨處,讓原本討厭小孩的史蜜拉與以賽亞結下忘年情。某日,以賽亞從居住的公寓屋頂墜樓身亡,警方研判為意外事故,然而史蜜拉卻質疑一個患有懼高症,從二樓以上就得用爬的男童為何會從七樓高處落下,留在雪地上的足跡也說不通,再加上以賽亞的遺體竟然被取走了肌肉檢體,重重的疑點讓史蜜拉決心追查死因。
史蜜拉從一封來自冰晶石公司的遺孀撫恤金制式通知文件,循線揭穿了一樁多年前地質遠征意外的黑暗內幕,隨後在得知有另艘即將秘密啟航的詭異貨輪後,恐水的史蜜拉決定正面迎向恐懼隻身登船探查,隨著破解死亡之謎的驚險腳步,場景也從城市跳到浩瀚的海洋,未知的海象更加劇了懸疑驚悚的氣息,幾次與死神擦身而過,最後停在史蜜拉的最愛卻是誰也無法征服、埋藏著所有真相與謊言的冰洋裡劃下句點。對史蜜拉而言,最初追求真相只是為了以賽亞,過程中卻慢慢演變成一場追尋愛與自我的探索旅程。
彼得‧霍格創造了一個充滿衝突的主人翁,史蜜拉是丹麥與格陵蘭混血兒,出生後一直跟母親在極地過著原始狩獵生活,七歲後被父親帶到丹麥定居,父女間情感薄弱,史蜜拉也始終無法適應丹麥生活,時刻想遁逃回極地,一心想討好女兒的老父也只能靠金錢維繫親情。史蜜拉在魁納克生長,又身為探勘隊規劃裝備與嚮導,不時得搭船出海卻非常害怕大海。個子嬌小打扮嬌柔行徑卻粗暴帶刺,驕縱自負絕不向惡勢力低頭,且攻擊能力強。雖然非專業偵探,但擁有科學人的理性,佐以格陵蘭獵人的冷靜及直覺,讓她比專業警探更厲害(是說這本書裡警探也只是臨時演員,完全沒看頭)。
史蜜拉不讓自己有任何情感依附,包括人、事或物,刻意與世界保持疏離,自認孤獨是與以賽亞的交集,他們倆個同樣不太需要從世界得到什麼。但其實不然,沒有人是情感絕緣體,以賽亞會找上史蜜拉,正是為了逃避孤獨,我不認為小男孩在意書的內容,真正喜歡的是有人陪伴的感覺。至於史蜜拉,從她與技工及以賽亞的互動,或者她解讀父親與小女友的關係,不難感受到其實她內心也渴望愛,只是在極地的生活讓她養成隨時啟動自我防衛機制,不懂如何應對也害怕承擔愛的重量,甚至不明白她跟以賽亞間流動的正是愛,直到小男孩的死亡事件才讓她真正看清自己,感受到情感及生命的溫度。整個追查過程中,史蜜拉一再挑戰恐懼極限,她的直覺精準度及對疼痛的忍耐度太驚人,非找出真相不可的信念,跟她最初給人的淡漠疏離形象差好大,但也不時替她捏冷汗,不知該說勇氣可佳還是衝動過頭。
一部將北歐獨特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犯罪小說,書裡不乏冰雪的專業知識、格陵蘭的文化傳統,有對自大無知科學家的諷刺,有探討人性及情感,有對真相及相信的反思,有冰雪令人眩目、驚恐及敬畏的多重面向的細膩描述,也觸及20年前丹麥的種族、階級歧視及殖民政策等議題。坦白說這不是很容易啃食的小說,不同於時下犯罪小說著眼在犯罪及推理情節,作者著墨在人文、史地、理科、社會等等的比重似乎凌駕故事主軸,某些橋段甚至讓我陷入教科書錯覺,以致於閱讀一路呈龜速前進。不過如果跳過冷硬的專業知識,這本書還不錯看,尤其對於海中玫瑰園的描述,喔~喔~~真想親眼瞧瞧冰花從形成到綻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