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約翰.葛林(John Green ◎著/ (待補)◎譯 / 尖端文化出版

一則描述癌末小情侶的故事,在閱讀頭兩行後不自覺把面紙盒拉近。我以為我會哭但是我沒有,而且意外的從頭到尾不曾落下一滴淚。

 



    十六歲的海瑟是個得隨身帶著氧氣推瓶的癌末患者,也是故事的主述者。在一次枯躁無味的支持團體活動中認識了應朋友要求而首次參加的奧古斯都-一個不想向骨肉癌投降的十七歲陽光型男。休學在家三年,海瑟逐漸遠離了同齡圈,最要好的朋友是父母親,其次是退隱作家彼得.萬豪頓。萬豪頓是最能明白死亡心境的活人,他的《莊嚴的痛苦》在海瑟心中的地位等同聖經,今生的唯一願望是能一解書中沒有說破的結局謎團。

 



整個故事的走向並不著墨在抗癌過程,而是聚焦在情感層面。面對癌症,患者本身及周遭所有人各自的情感衝擊及恐懼。當自己已然淪為手榴彈,註定要輸掉整場戰爭,還值不值得追夢擁愛?倆個有缺憾的生命碰撞在一起或許會讓活著變得更加美好,但勢必也會為因為深愛而烙重痕。在這場生死戰役中,不管是前線戰士及後方加油團都無可避免會受到傷害打擊。海瑟並不願意讓親友及奧古斯因為自己而不幸,於是選擇刻意疏離來逃避自我情感。

 



 不同於海瑟的冷處理,樂觀活潑的奧古斯都從不相信所有人都能永保健康,但是認為每個人都該擁有真愛一輩子。就算自己被癌症奪去一條腿,也要勇於追求真愛,唯獨害怕被遺忘。我自己也曾數度認真思考過同一議題,認同每個人都該擁有真愛,即便死期將近。我只怕自己的腦子不中用,但不怕被人遺忘,也不在乎有多人少在意我的去留,我可以理解海瑟的想法,先前也曾打定主意要不告而別。然而在某次閒聊中摯友得知後,義正辭嚴的回說當真如此死都不原諒。那之後我開始認真思索也許有時我們自以為不足掛齒,或貼心不想讓身邊人痛苦,卻反而讓愛我們的人傷很大。

 



 海瑟發病三年來與死神多次交手,曾想勇敢努力活著,也曾想就此放棄。她認為唯一比十六歲罹癌更慘的,就是有個罹癌的小孩。我心疼海瑟的成熟,但不確定究竟哪一種比較慘,海瑟的父母努力讓女兒過正常生活,但對海瑟來說要假裝正常非易事,最難忍受的部份是疾病的外在證據把她跟其他人區別,永遠無法拉近距離。病患家屬總是希望不放棄任何一線希望,而患者本身力抗病魔同時,還得肩負社會及家人的無限期許,這幾年經過很多生死事,我不再認為不努力到最後一刻就放棄生命是自私的,也可以理解久病厭世,對於尊重生命更不再執著於「活著」兩字,反倒有時感覺生命鬥士這個封號好沉重。

 



在『作者的話』裡有這麼一段話,「企圖找出故事中隱藏多少真實性,對小說或讀者來說都沒有好處。」這……有當場被看穿的感覺,哈~我正是那個老愛在故事裡扒真相的讀者,尤其對於作者在故事中掉的書袋總有非找出不可的莫名堅持,感謝作者的坦白,也點醒了小女子,重點不在於小說的真實性,而是能否從中得到生命啟發。

 

 

  我喜歡海瑟最後的領悟,「你不能選擇在這世界上是否會受到傷害,不過你可以選擇讓誰傷害你。」這世上很難找到或根本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人生,沒錯!這世界不是實現願望的工廠。人生有美好也會有缺憾,有所滿足也一定會受到傷害,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中的缺憾,珍惜已經擁有的愛,也不要因為害怕受傷害就放棄去愛。(我舉手雙手贊成時間真的是個蕩婦,搞爛每一個人。不過可不認為人生非得經歷痛苦才能感受到喜悅。)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是一本探討生命與死亡、自我成長與情感認同,以及愛、記憶與傷害的青少年小說,議題嚴肅卻不致讓人感到絕望哀傷,功在作者筆下的奧古斯、海瑟及以撒,這三個主要角色實在太迷人。這三個被癌症緊捉不放的青少年走反諷路線擅長自我解嘲,不時出現令人莞爾的對話,也間接沖淡了死亡的沉重感。奧古斯都跟海瑟合演的那齣搞笑劇,就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詮釋悲傷的故事,而約翰.葛林選擇讓故事溫暖動人熱情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