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本兼一   ◎ 著  /  張智淵  ◎譯    / 臺灣商務


 


學生時代有一年暑假陰錯陽差參加了一場救國團舉辦的野外植物研習營,每天起個大早在腰間繫個垃圾袋,帶著筆記本,跟著指導員穿梭在林間認識各種不同的野外植物。整個研習活動除了認識植物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單元-品茗,介紹不同茶葉的屬性及各家茶風,在當時只懂喝茶解渴,完全不解茶道的我而言,第一次感受到茶道美學的奧妙,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千利休這個茶頭。  



素有日本茶聖之稱的千利休,本名千與四郎,是魚販的兒子,因為擅長茶道得到織田信長的賞識而成為其茶頭,本能寺之變信長身故,轉而侍奉豐臣秀吉,倆人從一開始互為欣賞到漸行漸遠,晚年利休更被豐臣秀吉賜死,結束了傳奇性的一生。對於利休之死眾說紛紜,大德寺山門木雕事件及哄抬茶具牟取暴利的罪名不過是導火線,讓秀吉與利休決裂及利休非死不可的真正理由究竟為何,始終無法得到證實,這也成了說書人的絕佳創作舞台。《利休之死》便是以此為小說主軸,用倒敍的手法,從利休切腹的當天早晨開始講起,一路往前回朔,透過利休本人的獨白,豐臣秀吉及其親信、利休弟子、友人及利休妻妾等等與利休的互動及看法,最後場景再回到切腹當天,勾勒出一代茶匠利休的愛恨情愁。  



                                         人世七十,力圖命拙。


                                         吾這寶劍,祖佛共殺。


                                         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


                                         今在此時才扔給天公。---千利休



 

身為天下第一茶頭,利休追求極致,不管是茶道或美,即便犠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是堅持也是終其一生的使命。他融合了華美書院茶及冷寂侘茶,將茶道與襌學相互結合打造了獨特的平民式茶道「侘茶」,認為茶具的美不在於高價或名氣,窄小的茶室更能體會茶道靜謐之美,不僅成功說服了普羅大眾的茶心,為日本茶道史展開新頁,更間接成就了秀吉的軍事及政治企圖。然而喜好華麗的貴族茶具及茶室的秀吉對此卻不以為然,更無法忍受利休隨心所欲的掌控美。同樣站在金字塔頂端,秀吉貴為關白,位居權要,而利休則執茶道之牛耳。有道是「伴君如伴虎」,秀吉身旁的人總是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深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莫名惹來殺身之禍,至於利休身旁的妻妾又何嘗不是如履薄冰的害怕褻瀆了利休對美的嚴苛。細看倆人的人格特質其實有某部份相映疊,這也讓倆人間存在著一股又愛又恨的角力情感,揣測利休的死謎,不免讓人有種「功高震主」的聯想。


 利休對於愛情也有著與茶道不相上下的瘋狂執著,年少時的一場美麗際遇不僅改寫了他的命運,也在人生中留下無可取代的地位。秀吉千方百計想要奪取利休至死都不離身的神秘香盒,除了好奇背後秘密及垂涎美麗茶具外,更妒嫉利休擁有生命中至死不渝的情感,秀臣自知那是絕對無法用金錢或權勢換來的。


《利休之死》是一部很迷人的歷史小說,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茶書。小說裡有各種不同風格的茶室,不管是華麗耀眼的黃金茶室也好,閑雅極致的簡約茶室也罷,利休信手拈來的茶室巧思令人嘆為觀止,順著文字而下,有如沐浴微風中,空氣中隱約一股迷人的茶香穿透紙背淡淡的飄散開來,讓人不自覺放慢閱讀速度,享受寧靜的侘茶之美,剎那間好渴望能與利休在茶室觸膝品茗。而從茶道延伸的人生及政治哲學,讓小說除了美學外,更具思考深度,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闔上書不禁感嘆利休的一生,果真是成也茶道,敗也茶道!


 


 (豐臣秀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