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艾雪.庫林 (Ayşe Kulin ) ◎著  /  梁永安 ◎譯 /  天下文化出版


 


我幾乎是第一眼看到故事簡介就被吸引了。以二戰為背景,描述納粹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等等歷史烙印總是迷漫著一股悲憤的氛圍,展卷有如墜入人間地獄,令人不忍卒睹,心情為之沉重不堪。不管閱讀幾回始終無法理解人性竟然可以如此殘暴冷血到極點,每回閱讀總是一路揪心期待出現希望的曙光。關於那些血淋淋的殺戮畫面及有如「一千零一夜」般永無止盡的悲歌外,我們更期望看到戰火下的人性光輝,那些在二戰期間捨命營救猶太人免於屠殺的無名英雄不該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故事從1941年拉開序幕,適逢二戰期間,土耳其面臨英、德、俄三方虎視眈眈,總統伊諾努記取一戰因為選錯邊而付出的慘痛教訓,決定採行中立政策,於是如何同時周旋及安撫三方,避免被戰爭波及的重責大任便交付在外交使節上。身為外交事務官的馬吉德鎮日為外交奔走,無暇兼顧家人,引起了妻子莎碧哈的不滿,即便知道妻子心事重重極度不快樂,卻也力不從心。


莎碧哈出身鄂圖曼貴族世家,與妹妹席娃倆人從小接受國外教育,妺妹倆外型、個性大不同,美麗的姐姐莎碧哈依循傳統嫁給外交官馬吉德,過著養尊處優的貴族生活。聰明的妹妹席娃與拉斐爾相戀,卻因為拉斐爾非穆斯林身份得不到家人的祝褔。父親不惜以死相逼,席娃仍不為所動,然最終受不了眾人異樣的眼光,毅然決然為愛走天涯,父女間決裂不相往來。定居巴黎的倆人原以為從此可以擁抱幸褔,卻因為納粹的魔爪伸入法國,大批的猶太人陸續被捕,平靜生活也瞬間變色。


隨著戰事逐漸白熱化,土耳其當局基於人道立場,計畫安排一列開往伊斯坦堡的列車將持有土耳其護照的僑民秘密潛送出境,席娃跟拉斐爾深知唯有搭上這班列車,才有機會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問題是一列載滿猶太人的列車該如何闖過重重的檢查哨,最後決定取道柏林。那意謂著得從死神的眼皮底下鑽過,但眼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聽天由命,就此踏上這場驚心動魄,命運未卜的逃亡之旅。


小說從席娃一段不被祝褔的戀曲出發,貫穿故事所有舞台,最後匯流回到原點。席娃因為父親反對戀情,不惜切斷父女情,率性為愛出走,這樣的情節古今中外不時可見。年輕時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愛情最偉大,唯有愛情才是真正救贖,直到最後才會明白父母真正的用心。席娃只看到父親面上反對的理由,卻感受不到一個父親對女兒的心疼與不捨,在當時的環境下選擇與異族通婚得面臨的困境。然而親情豈是說斷就斷,父女倆表面決裂卻彼此心繫對方,當父親得知席娃即將回鄉時,轉頭眼中噙著淚水的那一幕,當下我眼眶泛濕,多希望席娃也能在場,而小說最後一幕更是令我深刻動容,多年來阻在父女間的高牆瞬間崩坍,那就是親情。


《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是作者依據二戰期間拯救過猶太人的土耳其外交官的回憶及參與過法國地下反抗軍的土耳其青年的經歷,融合史實與虛構的戰地故事。小說一開始,作者列出長長的名單,向這些勇敢的土耳其外交官致敬,這讓我想起同樣善舉的辛德勒。 有別於同樣年代背景的小說,艾雪.庫林不以集中營的殘酷當賣點,而將鏡頭轉向戰火下的貴族生活、土耳其外交官及反抗軍如何聯手從蓋世太保手中鬥智智勇救出猶太人,出身背景不同的受難者為了追求自由的勇氣、努力、犠牲及展現的人性光輝。


擁有鄂圖曼貴族血統的艾雪.庫林,身兼作家、編劇、攝影等多重身份,這也讓她的文字生動充滿畫面,尤其對於人心的刻畫細膩的令人印象深刻。隨著貼著星星及新月標誌的車廂啟動時,讀者的情緒也被拉到最高點,一顆心差點就從心口跳了出來,我其實很想描述這段情節,為免爆雷還是忍了下來。不管是親情、愛情或友情,那些關乎勇氣、正義與希望,《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不只開啟了二戰不同的視野,更給了我滿滿的感動,好看極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