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佳苗 著  /     丁世佳  ◎譯    /    時報出版


 


在一個以全日本空氣最乾淨著名的寧靜山城小鎮裡,隨著一家精密機器製造廠的設立,入住了一批從東京來的員工及眷屬,小四的英里子一家人也在其中。不管生活水平、居住環境或價值觀,這群新住民與原始鎮民截然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一道分水嶺。然而小孩總是比較容易融入環境,英里子不久就交到好朋友,就在盂蘭盆節的前夕,英里子與其他四個玩伴在校園玩耍時,遇到一位陌生叔叔以幫忙為由帶走了英里子,直到傍晚六點準時響起,提醒村民回家時間的「綠袖子」音樂,四個小女生才驚覺英里子一直沒有回來。一行人前往泳池查看,卻發現英里子陳屍更衣室的地板上。這下代誌大條了,在身為大姐頭的真紀指揮下四人各自分散行動。不久面對警方的詢問,驚魂未甫的四個人竟然異口同聲想不起來兇手的長相,使得搜查陷入瓶頸,遲遲未能將真兇繩之以法。


 


三年後英里子的母親-麻子夫人決意搬離這個令她傷心欲絕的小鎮,臨行前找來四個小女生,再次盤問當年命案。聽到四個女生依然想不起來兇手長相,麻子夫人盛怒之下,將愛女的死亡歸罪於她們,並要求在追捕時效內找出兇手,否則就得補償到她滿意為止,如果都做不到,就得付出比英里子更悲慘的代價。自此「殺人兇手」四個字有如一道無形利刃,深深的抵住四個國一女生的咽喉,迫使她們在罪念與贖罪的泥淖中載浮載沉。當初留在命案現場伴屍的紗英,認為英里子就是變成大人才會遇害,最好的保命方法就是不要變成大人,於是直到25歲未來月事;在第一時間鎮定發號施令,事後卻臨陣脫逃的真紀,就此失去自我存正價值,自認唯有贖罪才能真正救贖;而被指派通知麻子夫人的晶子,因為奢求本份以上的東西,肖想成為英里子的朋友,才會落得如此下場,只有再次從壞人手中解救英里子,才能擺脫罪惡;至於從小習慣被冷落的由佳,在趕往警局報案的那一天,有生以來第一次體會到有人關心的溫暖感覺,她不過是想要再次感受相同暖意的手感,何罪之有?


 


第二次閱讀湊佳苗的小說,有了<告白>的經驗後,這回小女子是大氣不敢喘,也不敢妄下定論,決定先乖乖讀完全書再說,可事實證明湊佳苗絕對不可能讓讀者一路平靜閱讀,你絕對不可能悶不吭聲直到最後(百分之百會內傷而亡)。不同於<告白>是由不同的角色獨白而拼湊出故事原貌,<贖罪>是以一個四個目擊者都一致認同的命案現場版本為出發點,她們並非嫌疑犯,讀者無需從中推敲誰說謊,緊跟著命案的後續效應及影響,才是故事的真正舞台。<贖罪>事手法就跟前作<告白>一樣,讓相關當事人逐一登場告白,於是讀者可以看到一個痛失愛女的母親的血淚控訴、四個被罪惡禁錮的靈魂及因命案而連帶受牽連的家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些過錯道歉即可除罪,有些過錯即便錯不在己,卻難逃良心譴責。然而,有罪無罪到底該由誰來判定?有罪要如何才能真正贖罪,把人生全部賠進去就能除罪嗎?麻子夫人因為慟失愛女而情緒失控情有可原,但是把所有悲痛及追查不到兇手的怒氣全部轉嫁到四個小女生身上,要她們扛下所有責任,這未必太過殘忍,尤其是自以為離開後女孩們會認為,那不過是自己口不擇言的氣話,不以為意,更讓人氣憤。這也再次提醒我不要輕忽言語的傷害,殺人何需用刀?一枝筆一句話就能置人於死地。


若要問誰才真正該為英里子的死付出全責,無庸置疑就是殺人兇手,四個小女生唯一的錯是欠缺危機意識,然追根究底這難道不是家庭及學校教育的缺失嗎?四個女孩事後因為當下做出的錯誤反應而深刻懊悔,一輩子活在愧疚當中,這樣的懲罰還不足夠嗎?真正讓四個女生人生變調的始作俑者,真正該為命案後女孩們殊途同歸的悲劇之路感到罪惡的不該是麻子夫人自己嗎?麻子夫人引爆的罪惡地雷不僅毀壞四個女孩的人生,也灼傷了自己。如同日後成為人師的真紀所言,人類是一種思考模式自以為是的生物,自以為想像就一定可以實踐的人,其實他自己恐怕什麼都做不到。


看到最後登場的麻子夫人,出的第一句話,「如果,你們犯了罪都是我的錯,我該怎麼補償你們?」我不禁思忖這場領悟來得太晚,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高昂了。當年那場不公平的約定而造成如今雙輸的局面,豈是一句「妳們是否能原諒我呢?」可以輕言帶過,如此簡單就可以破除多年來加諸在女孩們身上的詛咒,補彌所有的傷害嗎?老實說我不以為然。然而轉念一想,如果得不到原諒,無法放下,那勢必又會陷入罪與罰輪迴的死胡同裡,永遠不得善終。


幾天前如果有人問我哪本書非讀不可,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告白》。在讀完《贖罪》後,同樣的問題現在我會告訴你,湊佳苗的書不讀絕對會後悔,尤其是為人父母及師長。(心裡的os:癈話少說,給我讀就對了!上回我就是這麼硬逼著周遭姐妹讀<告白>的)。對初次閱讀的作者大名我老是記不住,可湊佳苗是少數幾個讓我印象深刻且牢牢記住大名的作家之一。湊佳苗的文字犀利直擊人心,質問小說主角的同時,更把問句直接向讀者,挑戰讀者的內心,逼得讀者不能只當個單純無話的旁觀者。不管是《告白》或《贖罪》,小說裡每個角色的獨白在閱畢後深深烙印在腦海裡,不時捲起陣陣浪花,思考隨之而來,在日後與孩子的互動中適時產生了某種聯結,這也是我喜愛湊佳苗的最大原因。相隔整整一年再次接觸湊佳苗的小說,這讓我抱著很大的閱讀期望,而《贖罪》不只沒讓我失望,反而帶給我比《告白》更大的震撼。別說你忙得沒時間看書,《告白》及《贖罪》你真的非讀不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