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蒂.莫傑爾(Wendy Mogel)   / 陳至芸  /   商周出版


 


《從B-到A+的猶太教養智慧》是親職作家溫蒂莫傑爾繼《孩子需要的九種褔份》最新著作,主要的讀者訴求是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作者將猶太教義融入親職教育裡,告訴正處於親子關係緊繃的父母,要接納青春期孩子的個人特質,體悟青春期的轉變正是所謂教養孩子的必要之苦,並將這些看不順眼的反抗行為全都轉換成褔分看待,包括無形褔份,怪異果實、態度差勁、考個八十分就好、弄丟毛衣、解決問題、熬夜、犯規及宿醉等九個褔份。最後告訴父母要懂得放手,保持適當的親子距離,將父母的角色從貼身保護人轉而成為孩子的燈塔,才能創造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空間。


「別假裝完全尊重青春期子女的電腦隱私權,卻又趁她在學校時偷看她的網路瀏覽紀錄或個人網頁。」


要把孩子所有的反抗行為轉成褔份看待,父母得具備洞察力及勇氣著實不容易,記得國中老師曾出了一道作文題目,「你覺得什麼樣的父母才算及格?你想當什麼樣的父母?」依稀記得當年自己希望父母可以拿掉父母的高帽子,跟子女當朋友,外加一大堆以「不要管我」為開頭句子。等到真正成為人母我也常會以此自問,期許自己當個兼具精神性及功能性的母親,努力當孩子的朋友。然而一路走來,從蹲下來與孩子講話到如今得仰起頭來才能對話,從一切順從到意見相左,卻發現自己在管教之間陷入矛盾的頻率隨母職年資等比例上升,要當孩子的朋友益發不容易。


「當你把孩子的行徑合理化的時候,你不是在教他管好自己,而是在教他自我設限,教他認為自己太單純、不懂得自我克制、或無法學會怎麼不惹事生非的好好過日子。」


作者在書中以實例舉出青春期子女最容易發生的狀況,逐一探討背後的原因及傳遞的訊息,並建議父母該如何面對,另一方面也對父母出一連串教養問句,告訴父母教養該是以身作則的雙向成長,親子雙方不能有雙重標準。整本書給了我很多教養上的啟發,受到的震撼也不小,我不只從中看到了當年自己的行為及與父母間的互動,也看到了自己目前正犯下的錯誤。同樣的事情,當年自認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小事,如今角色對換卻變成要不得的大事。當年不喜歡父母插手,嫌父母很嘮叨,如今卻無法對兒子相同的作法視而不見,就算自我降低標準還是會忍不住偶爾唸個一兩句。同樣的事情,當年父母採取容的態度,給了我自由成長的空間,如今我自以為是善盡母職卻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父母要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才能與限制。真心接納孩子的父母,會試著引導孩子走向成熟,但是當孩子表現得不夠成熟時,這些父母不會驚惶失惜,不會認為孩子的舉動是針對自己而來,也不會誤以為孩子的品格將會一輩子帶著瑕疵。」好吧!書桌、房間、書包搞得像褔德坑垃圾山又如何?我可以接受你亂中有序的說法!我會牢牢記住「最能充份地對家中青少年表達接納的方式,有時是閉上嘴巴!」,也會謹記不要隨便插手孩子的作業,就算12點才能完成那就12點吧。下回爭執時明知道是你已無退路下脫出口的氣話,我會釋懷不再氣得冒煙。


「要是你花了太多時間讓自己忙碌不堪、上網、或是跟朋友,老討論孩子的問題,而不是跟青春期子女面對面的好好談一談,那麼你就是個偷懶的家長。」


在最末章裡,作者要父母得擁有足夠的信心放手,也要容許自己由於孩子離去而心碎。老實說我可以理解孩子的生命是屬於他們自己,父母不過是暫時管事的說法。也可以接受當弦上的箭射出後,不管箭落向何方,身為弓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只有祝孩子幸褔。父母要能接受及接納孩子的能與不能,用褔份看待孩子的一切,我也能認同。但知易行難要身體力行,做到真正放手我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繼續加油!


 


套句廣告用語,我們都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也唯有真正成為父母才會深刻體會教養真的是一門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深奧學問。從胎教到零歲教育,從瞭解你一歲的孩子到如何與青少年相處,兒子曾笑稱只要跟小孩有關的電影或書籍,媽媽的眼睛就會自動發亮,我總自嘲是嚴重的職業病加上危機意識作祟。之所以對這類題材有興趣不在於想從中習得教養大法,神功護體,說實話就算你謹遵師言,把教養書籍奉為聖經,讀到滾瓜爛熟,真正披掛上陣時,也難保能百戰百勝。我總認為教養是潛移默化且客製化的親職教育,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無法試用同一套教養準則,但是透過不同的教養書籍及案例,無形間會放寛教養的視野,跳脫傳統的父母框架,最終找出親子間最適宜的相處之道,不是拉著孩子走或推著孩子跑,而是能夠手牽手一起慢慢走,一起成長,一起欣賞風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