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佳苗 著  /     (待補)  ◎譯    /    皇冠出版             


湊佳苗的第三本作品《少女》,同樣以青少年為主角,同樣採輪述的筆法,也同樣以一則死亡事件作為故事開端,然而不同於《告白》及《贖罪》以多人視角,《少女》僅由二位少女獨挑大樑,分別進行一場死亡探索之旅。


 


由紀從小一開始學習劍道,雖然表現不佳卻絲毫不減熱情,小五那年一場意外讓她從此退出劍道場。同樣熱愛劍道的敦子是由紀的好朋友,在劍道場上表現出色亮眼,中學三年級那年一場比賽失誤讓她就此放棄了劍道,甚至所有激烈運動。拒絕進入名校機會的由紀選擇跟敦子進入同一所高中就讀,某日在得知共同的朋友紫織曾經親眼目睹好友死亡後,倆人同時對死亡有了憧憬,渴望透過見證死亡而了悟死亡,於是瞞著對方各自展開死亡計畫,也就此埋下友誼心結。由紀成為小兒重症病房的讀書會志工,希望可以藉著看別人死亡的那一刻,體會眼前世界的美好,眼下如地獄般的生活根本不足掛齒。敦子則利用暑假期間到老人安養院幫忙,希望藉由屍體了悟死亡。倆人無論如何都要搶在對方之前了悟死亡,卻沒想到見證死亡的計畫竟不如預期順利…….。


 


為了見證最完美的死亡時刻,由紀與敦子各自選擇了自認為最接近死亡的地方,展開了不同的際遇,對人生及死亡也有了不同的體認。敦子沒想到的是養老院是離天堂最近的城堡,卻比學校更洋溢生命力,納悶這些老人失去了那麼多,為什麼還可以這麼積極樂觀?由紀不懂明明就是死亡當前,為何避而不談還要刻意假裝希望快樂?如果死亡不是終極的處罰,那死亡又是什麼?由紀相信唯有死亡才能讓自己脫離地獄般生活。


 


湊佳苗擅長用細膩又犀利的筆觸將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層層剝現,毫不留情將人心的黑暗面攤在陽光下,在《少女》一書裡再次精湛重現,也再次令人震撼。由紀跟敦子就跟時下青少年一樣,內心深處渴望情感,表現在外的卻是一付事不關己的疏離冷漠,又因為對自我價值及情感的不確定,不時在猜忌、比較及迎合中載浮載沉。看到敦子因為自我解讀而離真相愈來愈遠,明明是善意或者無意,最後卻淪為惡意,看得我恨不得跳出來說分明,一掌劈醒夢中人。回頭一想,自己不也曾是個厚操煩想很多的少女,老往情感的死胡同裡鑽。而由紀深受家庭問題所苦也讓我感觸良多,我可以理解由紀的心情。年少時我也曾對血緣關係帶來的傷害憤憤不平,不懂為什麼要百般容忍,為什麼就不能瀟灑拋下?然而走過歲月我漸漸體認不管你要不要,親情就是永遠拋不掉也牽扯不清的情感,很多時候沒有商量的餘地,就只能被動的接受及面對。


 


青少年對於死亡充滿好奇,甚至賦予美好想像無可厚非,記得小時候長輩總會叮嚀經過喪家時要低頭快速通過,可我總是故意放慢腳步,對著亡者相片及陳設多瞧個幾眼。見證死亡就能真正了悟死亡嗎?靠近死亡就該放棄希望嗎?眼看小說裡的青少年已經跨越單純好奇的界線,對死亡抱持錯鋘認知,被隨之來而的想法及行徑,逐步推向毀滅,手心冒汗震驚之餘不時在心底猛喊卡。死亡絕對不是彰顯存在的價值或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管道!誠如書裡所言,自殺是敗北宣言,真正的救贖是活著而非死亡,唯有認真活著才能看到世界的寬廣!


 


湊佳苗的小說,雖然是以青少年為主,涉及的卻是多層面的社會議題,閱讀當下跟隨著無名沉重感而來的是深刻的省思,在闔上書後持續發酵。湊佳苗的小說也總是有股捉不住的感覺,出人意表的轉折,讓人分不清究竟是作者刻意誤導還是讀者被先入為主的想法禁錮。感覺上二段探索死亡最後的收尾有點刻意牽強,但總是有感受到暖意。歷經《告白》跟《贖罪》的震撼教育,對於新作《少女》抱持著既期待又恐後勁無力的心情展開閱讀,所幸湊佳苗終究沒有讓我失望,依然在我心中坐穩五顆星寶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