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連小學生都能輕易作答,但套用在人生卻是一道沉重難解的數學題。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面臨人生減法,無預警的隨堂考,不容許拒答。即便你一再預習死亡課題,或者曾經臨場作答過,然而拿到考題時還是手足無措,無法輕鬆果斷作答。【四減三】是芭芭拉的人生獨白,詳實記錄著2008年3月被迫進到考場應答,從一開始無法接受考題,到交卷安然走出考場的心路歷程。


有一個方法可以把記憶鮮明的保存下來,這個方法叫認真活下去。


芭芭拉跟海利是一對小丑夫妻檔,育有一對兒女,是一個充滿笑聲的幸褔家庭。他們剛搬進新家幾星期,很多行李還來不及拆箱,老天卻選在復活節前幾天送來大禮,五天內讓芭芭拉經歷三次死亡,原本和樂的四口之家在一場平交道車禍後瞬間崩塌瓦解,只剩芭芭拉一人,被突如其來的悲傷巨嘯淹沒。從否認、質疑、憤怒、自責、抑鬱到接納,芭芭拉發了一封主旨為「死亡與超越」的電子郵件給親朋好友,透露事情經過及內心感受,也請求眾人為她注入生命能量。信件經過不斷的轉寄流傳後得到來自各方熱烈的迴響,也撫慰了同樣面臨悲傷的人,不管是熟識的或陌生人,都給了她實質或精神上的助益。曾經,芭芭拉陷在悲慟裡意志消沉僅靠回憶及想像過活,數次回到事發現場感受家人氣息,持續寫信給在天堂的家人,透過各種方法不斷找尋徵兆及延續親情的方法等等,想方設法讓自己可以跨過喪慟大門,可以跟天堂的家人取得連繫。終於,她找到新的人生,也具備繼續往前走的勇氣,她也希望能夠把得到的還給這個世界,於是花了一年的時間寫下【四減三】,期望透過公開談自己的命運,打破談論死亡禁忌,為自己封存美好記憶,也幫助其他人走出悲慟


「每個人有自己面對死亡的方式,或者刻意不去面對,這也沒什麼不可以。」


芭芭拉跟海利同樣熱愛扮小丑分送歡樂與愛,她也深信海利會想要以小丑身份笑別世界。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也未必每個人都喜歡,她仍執意要為家人準備一場沒有風管音樂、黑色喪服及哭泣聲,只有充滿輕快節奏及笑聲的小丑歡宴,當然也引起批評聲浪及耳語。我很認同芭芭拉的想法,也能理解周遭親友的反應,如果死亡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當然要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心愛的玩具隨身相伴,帶著眾人的祝褔及快樂的心情啟程,為何非得要穿著難看的壽衣,在哀樂聲中上路?就算沒人想碰亡者的東西也無妨。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方式不同,不管你認不認同,都該尊重別人看待死亡的方式。這也讓我想到曾多次想像,也跟孩子分享自己告別世界的想像藍圖,然而不時聽來有關告別式的歧見及多年前的親身經歷,卻也讓我懷疑自己的堅持會不會給家人帶來壓力。


 


車禍後不到一個月內,芭芭拉曾主動聯絡列車長,希望表達慰問及表明自己並不怪他卻屢遭拒絕。在書中也寫道,「……我的丈夫在世的時候完成了許多使命,他帶給人們歡笑,特別是帶給我許多快樂。或許他突然的死也是他最後最重要的使命,縱使不是他自己選擇的。……你應得到尊重,因為你分配到了艱難的任務,即便一定不要出於自願。…我確信,我的小孩在他們停留的地方非常非常快樂。…..我也確信,在您今後的人生,無論您在何處,他們三個也會好好看顧您。」這真的讓我感動,那絕不是一般喪親家屬做得到的,很多時候即便錯不在對方,在自己還沉浸在悲痛及絕望之餘,哪有餘力去關心對方心情,可芭芭拉卻做到了,相信這番話對列車長及芭芭拉自身都是一帖救贖心藥。


 


面對喪親者,儘管我們真心想幫忙,卻往往苦於不知從何幫起。我總以為「節哀順變」、「要堅強」等等都是些空洞毫無助益的撫慰詞,而要求一個喪親者快速且積極的走出悲慟更是件極其殘忍的事情。究竟什麼樣的幫助或安慰才不致適得其反,如何拿捏何時該給她溫暖擁抱,或者她只想要獨處空間。對此芭芭拉也提供不少自身經驗,比如「不要問她過得好不好」、「她只是看起來正常」、「不要問她要吃什麼,您煮什麼她就吃什麼。」「小心:這句「事情沒那麼糟」很可能導致極大的不安以及立刻的沮喪退縮。」、「不要問需不需要幫忙,幫她就是了。」



失去,必定帶來痛苦
痛苦中,生命正等待我們重新定義



芭芭拉花了一年的時間接納喪親事實並走出悲慟,過程及心境轉折跟多數喪親者類似,不同的是她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發揮小丑熱愛生活的信念,用樂觀正面的態度迎向悲傷,思考死亡帶來的生命意義,不放棄尋找重生出路及力量。相信所有看過【四減三】的讀者都會打從心底佩服芭芭拉面對死亡的態度及勇氣,我不知道換作是我,是否有如此勇氣,能通過生命考驗,但我可以確定當我哪天真正拿到考題時,芭芭拉的【四減三】會一路陪我作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